现代教育管理

期刊导读

基于移动网络下的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研

来源:现代教育管理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21

随着智能手机和以4G 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的成熟,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的重要平台和工具。在“互联网+ 教育”新理念,新技术的引领下,我国的高校教育目前在逐步瓦解和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力,破解课堂教学的弊端,借助微信、微博以及高校教育APP 等移动平台之优势,形成学习的常态性,老师与同学互动交流的即时性,学习探索的自主性,促进了高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

与此同时,移动网络在高校教育的应用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高校老师能够接受移动网络对传统高校教育带来的变化,让自己在能够熟练应用移动网络新技术,掌握移动新媒体教育平台的前提下,让自己的教学能力借助其得到最大的发挥。因此,各大高校在如今移动网络逐步渗透到高校教育方方面面的新形势下,要加强对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实现高校教育现代化转型升级。

一 移动网络下的高校教育现状

(一) 移动互联网概念阐述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升级,其硬件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小,其软件的信息储存能力越来越大,计算能力越来越强,这直接带动了智能手机和掌上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成熟,再加上移动通信技术让信息的交流互动更快,在这些综合条件的作用下,移动互联网技术应运而生。移动互联网技术简单来讲就是利用智能移动终端,进行信息的快递,从而促进业务和服务的达成[1]。

相比较传统互联网必须在电脑面前工作、办公和学习的局限性,移动互联网更加轻松方便,更加自由高效,首先移动终端体积小,重量轻,它只要在信号允许的情况下,可让用户可以在任意时间段,任意场景进行相关操作;其次,基于移动互联网发展而来的智能交互时代的兴起,比如以微信、微博、抖音为代表的新媒体,以移动云课堂,教师在线直播为代表的新平台,能够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和定制化的信息服务,而且这种服务具有即时性,高频性,深度互动性和跨越时空的信息持久性等特点,从而能够提供更好的体验和更高的信息运行效率。

(二) 移动互联网融合下的高校教育现状

高校是移动互联网普及率最高的场所,根据调查显示,截止到2018 年全国移动互联网网民总数达到了8.17亿,这其中高校学生数量占比最高,达到了25.4%。高校学生群体成为移动互联网参与度最活跃,使用时间最长,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2]。

面对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教学的冲击,高校也在逐步转变思路,逐步实现移动互联网技术与高校教育的融合,比如黑龙江大学通过打造“i 黑大”移动校园平台,通过塑造大学移动校园生态链,不仅实现了校园交友、活动、资讯等信息传递的移动服务,还将学校日常管理如成绩查询,学校提倡课堂教学如学习资料库等校内信息资源整合到平台之中,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个移动APP 平台就能实现校园学习、生活信息的快速全面的了解[3]。因此,移动互联网将会给高校的教育带来深远的积极影响。

二 移动网络下高校老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分析

(一) 信息的形象化传播让老师对课堂教学水平要求更高

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平台上的知识信息更全,学生可以精准搜索自己感兴趣的,需要加强理解的知识点,这样的学习模式针对性更强,学习效率更高。另一方面传统课堂教育相比较移动互联网图、文、视频相结合的知识呈现方式,会比较枯燥无味,而且老师的课堂讲授是个人专业教学能力和经验的表达,其知识理论的表达能力,逻辑推理的思辨能力和举例论证的说明能力都与网络教育平台上汇聚全国师资能力的讲解有着一定的差距。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让学生对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步失去了兴趣,对授课老师的讲解也心不在焉,这必然导致高校课堂教学地位的下降。因此,移动互联网让学生对课堂教学注意力的分散,对老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需要锐意求新,在吸收互联网教育平台的优点的同时,用开放式、互动式、活动式的课堂教学形式,用个人渊博的学识和具有感染力的个人魅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唤起课堂教学的活力。

(二) 知识的碎片化让老师对专业学科的理论整合要求更高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在移动互联网上搜索到专业学科的知识点,这就会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侥幸心理,平时不注意学习,只要手机在手,一样能够掌握要点。但是移动互联网让高校专业学科的知识点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只是以临时抱佛脚的形式进行肤浅的认识,并没有对其知识点进行前后串联,形成一个理论体系的深刻理解,这就会让学生只是机械地了解知识点,并没有将其融会贯通转化成专业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能代表其真实的专业掌握能力,这对老师准确分析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并从专业学科全局的高度来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理论整合,让学生对这些碎片化的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形成一个整体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为此,老师要善于在移动网络环境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准确判断学生的专业能力处于什么水平,有哪些薄弱环节,不足之处,然后从专业理论全局的角度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纠正学生在移动网络环境下形成的专业知识的零散化和片面化特征。